您好,欢迎来到南充环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集团新闻

Party masses work

科学引领 迅猛发展 ――首都供水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侧记

行业之窗

"  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供水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政府投入巨资先后建成了第八、田村山、第九等大型水厂,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用水紧张的状况。从 1978年到现在30年时间,市区供水管网从3400公里发展到目前的近8000公里,服务人口从400万到830万,水质检测能力从71项发展到183 项……。自1999年集团组建挂牌,特别是近年来,自来水集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紧紧围绕首都安全供水中心工作,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企业管理、工艺技术、自来水水质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谱写了首都供水事业新的篇章。

   彻底解决北京城区用水难

   在七、八十年代,由于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浅井干涸、深井出水量减少,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得不少水源井因受到污染而报废,而城区用水需求却逐年上升,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当时在供水高峰期,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竣工的楼房30%因没水而无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龙爪树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来接水。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第八水厂和日供水能力为 17万立方米田村山净水厂,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为彻底解决北京用水难的问题,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日供水能力百万立方米的水厂。1986年5月工程第九水厂正式动工,总投资约60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每期设计日供水能力均为50万立方米。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城区自来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缓解。到1999年6月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它的建成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用水的紧张状况,是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水质最优良的现代化大型饮用水水厂之一,在首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减少,水位逐年下降,水质硬度增加,北京市区供水能力一直呈现出衰减??挖潜扩大,再衰减??再挖潜扩大的波浪运行发展状态。为了确保首都及奥运安全供水,北京自来水集团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近6年来,先后筹集资金近30亿元,通过挖潜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实施提升首都供水能力工程。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集团先后实施了平谷应急水源工程,每天可向市区供应优质地下水27.4万立方米;第三水厂和第八水厂应急水源工程,每天新增供水能力6.5万立方米。为了做好迎接南水北调进京的准备,以及确保首都和奥运供水安全,2006年底,集团开始全面实施“三厂一线”工程,先后完成了第九水厂改造工程、第三水厂、田村山净水厂改扩建工程,以及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创造出了三个全国第一,即第三水厂成为国内首座同时具备地下水和地表水联调处理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水厂;首次在国内城市输水管线工程中采用盾构隧道掘进工艺;建设国内城市供水行业直径最大的输水管线(内径4.7米)。在三个水厂改造中,没有新征一分用地,总投资仅7亿元左右,实现新增日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如果要建设一座新的同等能力的水厂,所需投资要在此基础上成倍增长,建设周期也更长。用少量的投资换来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水厂,这是自来水集团走集约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实践。

   “电子眼”监控供水管网运行
   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自来水从水厂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重任,被人们誉为“城市的生命线”,确保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是城市安全供水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城市供水管线随着城市的建设迅速向远近郊区延伸,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供水管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供水管线平均每年增长 280多公里,9年新增供水管线2000多公里,相当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增长的总和。市区供水范围也发展到五环以外,涵盖近郊区县近千平方公里的范围。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供水管网,北京自来水集团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升供水管网管理水平。2006年4月,集团首次引进了“帕玛劳管网漏失监测系统”。到2008年7月,已在城市核心区、涉奥场所,以及二环、三环、四环重要桥区及干线上安装了3000多个“电子眼”。同时在供水抢修中广泛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使首都供水管网的运行更加安全。2008年,在南方冰雪灾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北京自来水集团派出供水管网检漏小分队,协助受灾城市恢复供水基础设施,被誉为“北京来的神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两个月的供水管网保驾工作期间中,北京自来水集团成立了12个管网漏失监测工作组,采集供水管网数据21993个,排查报警1939处,发现暗漏8处、附属设施问题146处,所有问题均及时修复,为奥运期间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质检测率先在国内达到新国标认可
   北京自来水集团始终遵循“水质是灵魂”经营理念,把水质优良视为供水企业的立命之本,并用这一理念指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在城市的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团先后投入巨资,采用国内外领先的臭氧接触、活性炭吸附、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等水处理技术,使出厂水指标优于国家标准。2007年6月,集团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检测能力认可,检测项目达到183项,水质检测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解决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提高首都供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06年,自来水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实行了战略合作,通过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提升供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水处理工艺、水质评价体系和应急技术等方面建立北京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北京自来水集团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建设部有关饮用水水质检测规定,形成了完整而严格的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和运转班组三级水质检验制度,建立由实验室、移动监测和在线监测三部分组成的立体化水质监测构架,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控,确保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科学调度保供水
   供水调度中心是城市供水的指挥平台,通过对城市供水系统进行统一指挥调度,确保供水管网中心压力合格,地区压力均衡,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从以电话为主的通讯手段,到实现自动化远距离遥控,再到计算机网络供水调度,北京供水调度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为首都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伴随城市供水事业发展,为确保供水设施安全、经济运行,改革开放后,公司开始对传统的专用电话联络方式和统一的调度口令的供水调度方式进行变革,提升供水调度的科技含量。1979年,自来水公司研制成功数字式时分制分散型脉冲编码远动装置,实现了对分散在水厂周边水源井的遥控、遥测、遥信。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逐步形成“中心调度管网与水厂监测”及“供水调度管理”系统。

   高效便捷的供水服务
   多年来,自来水集团始终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唯一标准,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主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首都供水服务水平,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和认可。完成城区楼房120万户居民自来水查表到户工作,京城延续50余年用户轮流收水费的方式成为历史。连续三年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16.2万户平房院一户一表改造任务,从根本上改善了京城平房院用户的用水条件,避免了用户之间由于平摊水费造成的纠纷。完成天通苑、回龙观、垡头、和义西里、东高地等281个单位及地区的自备井实施了并网改造工程,使160万余人喝上优质市政大管网的自来水。不断拓宽自来水缴费渠道,实现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实时收费的对接,新增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缴费机具和支付通收费功能,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查询及缴纳水费。整合和优化集团服务资源,组建96116客户服务中心,形成了集供水报修、业务受理和咨询等多功能的供水服务平台。编写完成了《对外服务岗位文明行为规范手册》,对全集团所有对外服务岗位员工进行系统全面培训,广大职工文明服务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2006年4月,北京自来水集团以专业信息公司调查的97.3%的群众满意率,成为市国资委组建以来首家、北京市第6家首都文明行业。"